小说排行榜网
男频 女频

梁漱溟的小说,梁漱溟的6本作品

  1. No.1・中國文化要義

    作者:梁漱溟・26人搜索
    简介:何謂中國文化?它只是地理上某空間,歷史上某期間,那一大堆東西嗎?抑尚有其一種意義或精神可指?從上述中國文化個性之強來說,頗使人想見其植基深厚,故而發揮出來的乃如此堅卓偉大;其間從本到末,從表到裡,正必有一種意義或精神在。假若有的話,是不是可以指點出來,使大家洞然了悟其如是如是之故,而躍然有一生動的意義或精神,映於心目間?——本書《中國文化要義》就想試為進行這一工作。我相信全部中國文化是一個整體(至少其各部門各方面相連貫)。它為中國人所享用,亦出於中國人之所創造,復轉而陶鑄了中國人。它有許多許多...
  2. No.2・这个世界会好吗

    作者:梁漱溟・19人搜索
    简介:本书根据梁漱溟先生1980年与美国艾恺教授对谈录音整理而成,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释道各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陈独秀、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回顾了先生一生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等),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先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本书直接由声音转为文字,逐字逐句,未作任何修饰及增删,完全以录音为准。首次全文公开发表!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书中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3. No.3・中国文化要义

    作者:梁漱溟・12人搜索
    简介:中国文化要义是读者喜爱的经典小说。中国文化要义全本小说讲述的是《中国文化要义》被誉为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文化。在梁漱溟看来,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对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
  4. No.4・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作者:梁漱溟・9人搜索
    简介:本卷编校说明(草稿)本卷主要收录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此书系根据梁先生1921年8月在山东济南的讲演记录(罗常培笔录),又参酌1920年在北京大学的同题讲演记录(陈政笔录),并由梁先生本人撰写了第五章之后,最终编纂而成。1921年在济南讲演时,曾陆续印发过记录稿,同年10月由北京财政部印刷局印成专书。自1922年1月起,改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至1930年先后计发行八版。1987年2月商务印书馆又根据1922年1月本影印出版。本次编校,以商务1987年影印本为底本,参校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漱溟全集》(2005年)。商务1987年影印本在正文之外,另有书前《第八版自序》、《附录人心与人生自序》、《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三版自序》序言三篇,书后《补遗》一篇、《时论汇录》十篇及《自序》一篇。其中,《附录人心与人生自序》改入第七卷《人心与人生》,本卷不再重复收录。其余各篇悉数保留。此外,本卷还收录了《著者告白一》、《著者告白二》及《1980年抄本跋记》(此三篇出处待考),并将梁先生著作中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主题密切相关的六篇文章合为一“附录”,附于卷末。
  5. No.5・人心与人生

    作者:梁漱溟・9人搜索
    简介:当代中国文化史家梁漱溟关于探讨人生问题的学术专著。全书21章。主旨在于从文化史角度论述人生哲学,人心的实质与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认为“人心,应当是总括着人类生命之全部活动能力而说”。人类生命之全部活动能力,应当从其机体内外两面来看它。所谓对外一面即:人在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即有所感受,复有所施为,既有所施为,复有所感受的那些活动能力。作者认为自己一生思想转变大致可分3期,第1期便是近代西洋这一路。从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后来折反到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是第2期。从印度出世思想卒又转归到中国儒家思想,便是第3期。认为“古东方文化如印度佛家、中国儒家,均是人类未来文化之一种早熟品;因为不合时宜就耽误(阻滞)了其应有的(社会)历史发展,以致印度和中国在近代世界上都陷于失败之境。”在中国古代,儒墨两大学派是相反的。墨家是实利主义者,只从意识计算眼前利害得失出发,而于如何培养人的性情一面缺乏认识。儒家则于人的性情有深切体认,既不忽视现实生活问题,又能照顾到生命深处。还认为,“儒家始终站在人生立场上,而印度佛家则否定人生”,超越乎人生立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以享受丰厚的净饭王太子,即有室家之乐乃弃家远走者,深有感触于人生问题而必求其解决也。此一大心大愿非生命本性向上奋进不已之表见耶?夫亦曰人类要求彻底认识其自己而已,岂有它哉!作者指出“孔孟论调太高,只能期之于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之共产社会。”一般说来,在社会生命一面之所谓道德既要在尽伦,而人与人的关系随历史发展和各方情况却不一样,则以适合其时其地的社会要求为准。一时一地社会虽不相同,但从宇宙大生命来看,要求秩序稳定(社会生产顺利进行),又要求有所前进(改良乃至革命)却是同的。当需要稳定时,力求有助于稳定的行事,当需要改革时发动改革,那便合乎时宜,便是道德。
  6. No.6・我生有涯愿无尽

    作者:梁漱溟・3人搜索
    简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儒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自传体著作。梁先生诉求真理,学问人生,历经20世纪中国纷世百相,以《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铭诸后世。本书辑其《我的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