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

作者:黑格尔 状态:连载 热度:29140
★★★★★ ★★★★★
7分

精神现象学就是关于精神实象的科学,是由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G.W.F.黑格尔提出。精神现象学把生活和历史的全部多样性都归结为"意识"对"对象"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头足倒置起来。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G.W.F.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黑格尔称此书是他哲学体系的导言。写于1805年冬至1806年10月,1807年出版,1841年重新排印,其中"序言"的前半部分是黑格尔逝世前亲自修改过的。1907年G.拉松编印了本书发表100周年的纪念版。最新校正本由J.荷夫麦斯特于1952年出版。中文本由贺麟、王玖兴合译,分两卷先后于1962年和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精神现象学》总结了黑格尔前此的哲学研究,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它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F.W.J.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黑格尔在"序言"中承认谢林关于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性的唯心主义原则是哲学应有的出发点,但批判了谢林对于"绝对"的理解。他宣称:"绝对"不应理解为无差别的、僵死的实体,而应理解为产生差别、克服差别、重建自身的同一性的活的实体,即自我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着的主体,整个现实世界是"绝对"发展过程的外部表现;把握"绝对"的方式不是直观,而是概念,是科学的系统;认识"绝对"不能一蹴即就,要经历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他指出,《精神现象学》是关于意识到达"绝对知识"或"科学"(即哲学)的道路的科学,它为个体提供了一把攀登绝对知识的"梯子";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是绝对知识的内容,是关于"绝对"自身的科学。《精神现象学》的出发点是描述个人意识到达绝对知识的历程,即个人意识为了到达绝对知识,就必须走人类意识几千年来走过的一切基本阶段。《精神现象学》的主题就是描述人类意识自身从最初的感性知识向科学发展的历程,即哲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意识有两个方面:认识本身即主体方面和认识对象即客体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对立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显现为一个特定的意识形态。意识在从它与对象的最初的直接的对立起到主客绝对同一的绝对知识止的运动过程中,经历了意识与对象关系的一切形式,产生了一系列的意识形态。《精神现象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系统,或意识发展的诸环节、诸阶段。《精神现象学》把个人意识发展史、人类意识发展史和意识形态三学者统一为一门学问。针对这个特点,恩格斯说:精神现象学"也可以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各个发展阶段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做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的缩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页)。《精神现象学》分为3部分:①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考察个人意识发展的历程,相当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意识"是个人意识发展的最初阶段,它又分为感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3个小阶段,讲意识对它的外物的认识。从"自我意识"直到"理性",个人意识的发展明显地重演人类意识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意识形态。②精神: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社会意识形态,相当于客观精神。③宗教和绝对知识:考察对无限本身的认识,相当于绝对精神。在这个阶段,意识回顾已经走过的阶段,扬弃它们,使之成为自己的构成环节,经过艺术、宗教而在哲学中达到绝对知识。

书友评价

゛上锁的影子╰’ 9年前

不过尔尔 李耳可以说是这方面的祖宗。

时ash. 2年前

神书,建议搭配庄振华。

luhaik 7年前

翻译的太烂。

书友28333 3年前

黑格尔在伦理宗教上面的表示堪称绝妙,但在无限判断后一脚踩空可以说很遗憾了

花园sami 8年前

首先,这本书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

伊洁逸清 9年前

净化心灵,透视精神的佳作

《精神现象学》同作者小说

类似《精神现象学》小说